自2017年9月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后,国内的心理健康行业正式划归卫健委主管。
近日,卫健委公布了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提案》答复的公开函。
委员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提案》收悉,经商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我委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会同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围绕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多项工作。一是出台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促进心理援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以试点为抓手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服务。2015—2018年,会同民政部等6部门共同开展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在加强多部门协作、发展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18年,会同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通过试点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三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我委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四是发展心理援助专业人员队伍。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加强心理专业人员培养,利用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抗疫国债相关项目等,加大对心理援助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2016年,我委会同中宣部等2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热线等开展科普宣传和心理疏导。如北京“96156”社区服务热线作为社区服务组织和居民群众之间的“牵线人”,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有量多质优的社区服务。河北省保定市的社区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和福建省厦门市“968180”社区网络服务中心,不仅方便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线上交流,也为社区居民之间的线上沟通提供便捷的渠道。二是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基层组织将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各地基层组织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对戒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加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2017年,我委会同民政部等4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统筹规划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城乡社区为范围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近年来,民政部指导各地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成了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3.8%,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48.8%,为广大城乡社区发展心理咨询等社区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关于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培养。教育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及相关学科师生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相关人员提供业务指导或专业培训,依托村(居)委会开展社区心理健康科普、心理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民政部指导各地积极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社区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如有的社区聘请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等长期进驻社区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心理咨询讲座、答疑等活动,提供专业、优质的心理咨询服务,动员社区居民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我预防心理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三)关于加强医学院校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养。
2012年,教育部发布实施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鼓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加大心理学人才培养力度。同时,采取成立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措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精神卫生、心理健康行业发展,2014年,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举办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等专业,加强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全国举办“精神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达31所,每年招收本科医学生近2000人。同时有57所高校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点,20所高校是“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点,形成了本、硕、博多层次的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四)关于规范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与督导。
《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训和使用的制度建设,发挥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强心理健康学术交流、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以规范心理健康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依托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信息公开等工作制度,由行业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已于2018年成立跨部门、跨专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就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等进行研讨,正在起草心理健康服务相关伦理规范、技术规范。各地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和规范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上海市成立心理卫生行业协会,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心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进行管理、督导。
(五)关于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纳入医保范畴。
国家医保局十分重视参保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诊疗项目方面,国家层面采取排除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和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其中明确咨询性质的服务项目不属于医保支付范围,但并未将其相关诊疗项目排除在外,目前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涉及精神心理服务价格项目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治疗、森田治疗等。目前,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区医疗技术发展、医保基金运行等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本省份的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部分地区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建设。一是出台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方案,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规范化管理。二是加强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健康促进,营造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三是培训规范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四是总结各地对心理治疗费用的医保支付规定,按程序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0年9月15日